艾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,深受百姓的喜愛。 艾灸可以溫經散寒、行氣通絡,對於寒凝經脈的病症效果優異。例如關節的冷痛、活動不利、婦女痛經、月經延後、胃痛、腹瀉、哮喘等常見病。本文著重寫了如何正確使用艾灸,想知道艾灸有哪些注意事項嗎?那就快隨小編來看看吧!
挑選適合的艾灸工具
現在市面上有各種艾灸器材,以艾灸盒為例,分為單孔、雙孔、六孔等,都配合綁帶可固定在身上,安全高效,適用於身體的多個部位施灸。對於關節、背部等不易固定的部位也可輕鬆施灸。艾條灸最為傳統、直接,應當將點燃的艾條距離皮膚5cm左右,將溫度控制在皮膚感到溫熱但沒有明顯刺痛感,注意避免艾灰、火星掉落到皮膚或衣物上造成傷害。艾條灸不適用於背部等難以觀察的部位。隔物灸較為常見的為隔姜灸、隔蒜灸,所隔藥餅可增強溫經通絡的效果,但操作較為複雜,建議由專業人員實施。
選用適宜的灸溫和灸量
灸療過程中最明顯的感覺是熱感,之後可能會有酸、麻、重、脹、熱傳導、蟻行感等感覺,這均為灸療的正常反應。艾灸時應時常用手判斷膚溫,避免隨著艾灸時間的延長,皮膚對於溫度的忍耐度增高、靈敏度下降,導致溫度過熱,出現灸泡、燙傷、皮膚發癢、色素沉著等皮膚症狀。若皮膚起泡、過敏、外傷則不應繼續施灸。一般水泡不必戳破,用潔淨紗布覆蓋保持清潔乾燥,避免活動時摩擦,大約一週便可自行消退。若出現較大水泡或燒傷,則須前往醫院由醫生判斷並處理。
艾灸後要注意什麼?
多次艾灸過後可能出現口乾、咽干、咽痛、牙齦腫痛、眼干、眼癢、流淚、鼻干、流涕及頭暈等上火症狀,以及失眠、嗜睡、洩瀉、便秘、矢氣等症狀。上述症狀多較輕微,部分症狀可能為灸療起效的反應,多不必處理,休息1-2天後可自行緩解。艾灸後可多喝溫水,在施灸過程中注意房間的通風及保暖,選用優質陳艾,以減少艾煙及其揮發物的含量。艾灸不可過量,一般一週三次左右,一次不超過3個部位,每個部位20分鐘即可。
哪些人不可以艾灸?
艾灸雖可治多種病症,但孕婦特別是孕早期是禁止艾灸的。
艾灸頭部時,應注意施灸量,不僅因為頭部肌肉薄弱且毛髮豐厚,也因為艾灸頭面部穴位易導致陽氣過於上行,引起頭暈目眩等症狀。
小兒本為純陽之體,若無病痛一般不灸。而對於肺氣虛弱引起的咳嗽、哮喘;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、納差;中氣虛弱引起的遺尿等可以適量施灸,相較於成人,小兒的灸量宜輕。
女性若月經量大,則應在月經前5天及經期停止艾灸。
糖尿病患者艾灸時更需要注意,由於糖尿病可能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等併發症,導致皮膚感覺不敏感,應適當降低艾灸溫度,避免艾灸傷害、皮膚難以癒合等不良反應。
需要強調的是,艾灸是養生保健方法中便於操作且副作用小的可靠方法,其灸量、灸材、灸法多有講究,應循序漸進,以身體舒適為度,切不可急於求成,造成不必要的艾灸傷害。